精品国产成人a区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AV一级黄片,久久免费在家视频,九九热线有精品免费观看

人民網(wǎng)
人民網(wǎng)>>陜西頻道>>文化

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

為世界遺產保護貢獻中國力量

本報記者 吳 月 王 玨 顧仲陽
2021年07月16日08:14 | 來源:人民網(wǎng)-人民日報
小字號
原標題:為世界遺產保護貢獻中國力量

7月初,世界自然遺產地青海可可西里,在索南達杰保護站野生動物救助中心,巡山隊員們將5只人工救助的藏羚羊放歸自然;世界文化遺產長城腳下,志愿者們撿拾垃圾,為研學游的中小學生講解長城歷史文化,帶領孩子們宣誓保護長城……
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,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;不僅屬于我們,也屬于子孫后代。保護好、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、對人民負責。

自1985年加入《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》以來,我國世界遺產保護事業(yè)取得了長足發(fā)展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新增12項世界遺產,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,并有力地推動了世界遺產保護國際合作。

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

“碧水丹山、奇秀甲東南”,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,一片浩渺的“綠色海洋”映入眼簾。一度難覓蹤跡的黃腹角雉、眼鏡蛇、黑熊、穿山甲,而今不時出現(xiàn)在巡護鏡頭里。

2016年,武夷山被列入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,探索共商共管共建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。

武夷山是我國世界遺產保護的一個縮影。“中國政府認真履行《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》,大力推動世界遺產保護事業(yè)發(fā)展,為世界遺產保護事業(yè)貢獻了中國智慧、中國方案、中國力量。”教育部副部長、中國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田學軍說。

田學軍表示,近年來,我國拓展了世界遺產保護的理念,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乃至全球世界遺產保護事業(yè)的思想庫。用法律和制度構建起世界遺產保護網(wǎng),建立從中央到地方較為完備的世界遺產保護、管理、監(jiān)測和研究工作體系,實現(xiàn)對遺產地的科學規(guī)劃和有效監(jiān)管。同時,充分利用專業(yè)機構力量和新技術,為世界遺產保護提供更多、更好的實施路徑和方式方法。
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、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,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。

記者了解到,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,我國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保護管理體系。實施故宮、長城、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、布達拉宮、大足石刻等一批重大的文物保護工程,充分注重科技手段的運用與創(chuàng)新,借助多學科、跨領域合作,不斷深化保護研究,推動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和理論實踐同步發(fā)展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中央財政在文物保護專項經費中支持世界文化遺產監(jiān)測126個項目,共計6億元。

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涵蓋了國家公園(試點)、自然保護區(qū)、風景名勝區(qū)等各級各類上百個自然保護地。得益于國家對生態(tài)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,遺產地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得到較好保護。世界自然保護聯(lián)盟對全球世界遺產保護狀況的權威評估報告《2020年世界遺產展望》顯示,世界自然遺產與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中,全球整體狀況處于“好”和“較好”的比例為63%,中國的比例為89%。我國世界自然遺產與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總體保護狀況良好,無瀕危狀態(tài)的遺產地,整體保護狀況明顯優(yōu)于國際平均水平。

將遺產保護與改善民生、發(fā)展經濟相結合

7月上旬,世界遺產青年論壇上,位于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新街鎮(zhèn)、地處“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”世界文化遺產的阿者科村吸引了各國青年代表關注。

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保繼剛介紹,“阿者科計劃”采取內源式村集體企業(yè)主導的開發(fā)模式,將遺產保護、旅游開發(fā)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。

“現(xiàn)在不用外出打工了。”阿者科村村民高煙苗家開起了農家樂,加上種田、分紅、務工等,年純收入約10萬元。“祖先留下的森林、村落、梯田、水源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,我們一定會保護好!”他說。
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要本著對歷史負責、對人民負責的精神,傳承歷史文脈,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(fā)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,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(fā)展、在發(fā)展中保護。

國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遺產司副司長張磊表示,世界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旅游的新引擎,助力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,有效提升民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,實現(xiàn)遺產價值的全社會共享。2019年,世界文化遺產累計吸引游客3.88億人次,為助力精準扶貧、促進城市轉型發(fā)展提供了強大動力。2014年以來,依托世界文化遺產開發(fā)文化創(chuàng)意產品成為充滿活力的經濟發(fā)展新模式,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、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做出了貢獻。

與阿者科村村民高煙苗一樣,重慶市武隆區(qū)后坪鄉(xiāng)豹巖村村民任大美也在家門口的景區(qū)找到了工作。包括重慶武隆在內的“中國南方喀斯特”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。近年來,武隆區(qū)近10萬人吃上“旅游飯”,3萬余名貧困群眾由此脫貧。

“我國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利用,始終堅持資源保護與民生發(fā)展相結合的原則,基于當?shù)靥攸c,通過特許經營、利益共享、生態(tài)補償?shù)榷喾N方式惠及民眾。通過開展適當?shù)纳鷳B(tài)旅游等方式,拉動相關產業(yè)發(fā)展,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,促進遺產地保護與當?shù)厣鐓^(qū)居民生產生活協(xié)調發(fā)展。”國家林業(yè)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副司長嚴承高介紹。例如,中國南方喀斯特、中國丹霞、云南三江并流等自然遺產地將自然保護與社會經濟發(fā)展結合起來,依托自然遺產地資源,積極探索美麗鄉(xiāng)村建設,高質量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。

近年來,各地還不斷加大世界遺產宣傳力度,積極面向大中小學學生和社會公眾開展不同形式、內容豐富的活動,利用遺產地廣泛開展愛國主義、生態(tài)文明和民族文化教育,社會各界對世界遺產的關注度、支持度、參與度逐步提高。

深化世界遺產保護國際交流與合作

“多年來,中國以高度的使命感、責任感,保護著世界遺產這些人類共同的財富。”田學軍表示,中國積極參與世界遺產領域的全球治理,先后4次當選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委員國,為世界遺產領域的全球治理貢獻力量。支持教科文組織在遺產領域落實“非洲優(yōu)先”戰(zhàn)略,幫助非洲開展遺產保護工作,并支持相關的教科文組織二類中心和教席,為締約國提供能力建設和遺產地監(jiān)測服務等。

據(jù)介紹,中國致力于深化世界遺產保護國際交流與合作,積極推進絲綢之路跨國申遺與保護、中英“雙墻對話”等跨國合作項目,2014年,中國、哈薩克斯坦、吉爾吉斯斯坦“絲綢之路:長安—天山廊道的路網(wǎng)”申遺成功。同時,積極參與遺產保護國際交流和技術援助,實施柬埔寨吳哥古跡、蒙古博格達汗宮、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、緬甸蒲甘地區(qū)佛塔、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等重大遺產保護、申遺項目,為世界遺產的保護利用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。

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呂舟看來,關于世界遺產的國際交流促進了中國社會遺產保護意識的發(fā)展和保護水平的提高,中國是世界遺產國際合作的受益者。同樣,隨著中國遺產保護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中國也以更為積極的態(tài)度參與到國際合作當中,成為貢獻者。

“中國愿意以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為契機,與各國就世界遺產的保護開展深入的交流與合作,共同為世界遺產事業(yè)作出新的貢獻!”田學軍說。
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1年07月16日 第 04 版)

(責編:左瑞、鄧楠)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返回頂部
  • <noscript id="sssss"></noscript>
    <sup id="sssss"><code id="sssss"></code></sup>